【创业】2018 - 2020,抖音超越快手的关键三年|对谈 Lessie AI 创始人于北川-2025-M11
封面
- 标题:2018 - 2020,抖音超越快手的关键三年|对谈 Lessie AI 创始人于北川
- 链接:https://podcasts.apple.com/cn/podcast/42章经/id1700299886?i=1000735861824
- 发布日期:2025-11-08
- 总字数:3345
- 预估阅读时长:约 12 分钟
- 生成时间:2025-11-13 13:28:13
- 覆盖时长:01:11:20
模型总结
摘要总结
- 抖音在17-18年的崛起既有“英明选择”(抓住0-60秒的内容空白、单列全屏容器)也有“偶然红利”(春晚资源从火山转给抖音,春节期间流量翻倍)。早期内部对天花板极度焦虑,外部也存在强烈的“非共识”声音。
- 一个关键非共识点:“分发容器决定一切”。单列全屏+上下滑的容器在效率上远强于双列,且这类“容器差异”涉及生态与心智,无法用AB test验证,只能靠长期战略押注。
- 抖音“无脑、简单、无门槛开刷”的本质让它在“无聊时刻”的竞争中直面游戏;这也解释了短剧/番茄爽文/信息流广告等在字节系的强势。与此同时,B站、小红书在各自题材上同样强势,因为容器心智不同(中长视频、图文攻略)。
- 2020年春节对快手的“春晚反制战”是经典打法:全系产品导量+“稀有卡=抖音卡”机制+更大的红包投入,最终抖音峰值DAU达4.7亿且ROI为正,再叠加疫情留存,构成决定性拐点。
- 创业部分,俞伟川强调:AI时代单点效率工具易被“模型内化”吞噬,更可持续的路线是做“生态连接”。Less AI(莱斯AI)的产品Light定位为“People Search AI Agent”,用AI连接人和人。
全文
开场与嘉宾(00:00:02 - 00:00:27)
崔老师:There's something there.
俞伟川:Mm。
崔老师:我们今天请到莱斯AI的创始人俞伟川。
俞伟川:崔老师、思潮的朋友们好,我是俞伟川,Less AI(莱斯AI)的创始人。
个人经历与产品简介(00:00:27 - 00:01:14)
俞伟川:我从华科毕业后加入抖音做产品经理,经历了抖音从几千万用户到更大规模的过程。我们最近做了一个产品Light(ASR中也出现“Lazy AI”的说法,疑为同一产品),定位是People Search AI Agent,用AI更好地把人与人连接起来。
入职抖音与项目起量时间线(00:01:01 - 00:01:26)
崔老师:你是哪年进的抖音?
俞伟川:我18年年初就以实习身份提前加入。抖音立项是16年中下,17年七八月开始起量。
当年“今日头条”的品牌心智与抖音争议(00:01:21 - 00:02:29)
崔老师:那时“今日头条”被很多人觉得“土”,抖音也没起来。
俞伟川:对。校招时我在官网报的是“社交产品经理”,当时并不知道是抖音。后来和“卷卷”、抖音早期负责人聊到这个产品,才逐渐成为用户。17-18年外部对短视频普遍不看好。
“非共识”与春节“偶然”拐点(00:02:29 - 00:04:42)
俞伟川:18年上半年外界质疑“短视频是昙花一现”,我们内部也不知道天花板多大,只看到数据在涨。一次关键偶然是:本属火山的春晚资源位因故让给了抖音,春节里流量直接翻倍。**“偶然流量+正确容器”**让大家看到潜力。
团队状态与文化(00:04:43 - 00:05:16)
俞伟川:团队非常年轻、极创业。第一天“卷卷”就说:在这里你不必把自己当成“某个职级/头衔”,身边的人都在做重要事,氛围很不一样。
第一波破圈:冲顶大会/百万英雄/SDK导流(00:05:36 - 00:06:43)
俞伟川:17年“冲顶大会”爆火,字节用SDK把互动问答放到头条/西瓜/火山/抖音。年轻人因为品牌心智更倾向在抖音打开,内容又能吸引他们,这带来第一波大增长;随后春节翻倍加速。
追赶并超越快手:阶段划分(00:06:43 - 00:07:56)
俞伟川:常见划分:
- 17-18年:起量期
- 18-19年:追上并超过快手
- 19-20年:除微信外国内最大DAU
- 20年后:商业化、电商、本地生活大投入
我18年到20年7月主要做C端与增长。
团队规模、与TikTok关系、Musical.ly并购(00:07:56 - 00:08:39)
俞伟川:早期产品团队十几人,且17-19年同时负责抖音与TikTok(TT),Musical.ly并入后人数快速上升,19年才彻底分Team。
“时间轴”选择:抓住0-60秒空白(00:08:42 - 00:09:48)
俞伟川:内部曾画“内容时长轴”——文字/图片是0秒,B站是中长,影视更长;0-1分钟(尤其0-30秒)是空白,短视频成为最优解。内部也并行了多款App,最初抖音在字节内资源并不高。
天花板焦虑与“做社交”的第一战略(00:09:48 - 00:12:10)
俞伟川:到小几千万DAU时,我们反而更焦虑。参考微信/INS这类基于关系的高DAU,我们把“社交/顺便社交”作为18-20年的第一优先级,希望提升关系链密度,增强打开动机与长期留存。
年轻人的窗口与AI的“解救”(00:23:20 - 00:25:20)
崔老师:是字节相信年轻人,还是抖音当时不受重视才给了年轻人机会?
俞伟川:两者都有,但本质是字节真的信任年轻人+抖音增速快给了空间。20年前后红利变少,很多人焦虑。AI这波重新打开了增量机会,对一代人是“灵魂拯救”。
“品味”到“泛化”:如何跨出小圈层(00:25:21 - 00:27:05)
俞伟川:早期用户选择很关键。我观察:年轻人兴趣广,能兼容“土/抽象/混剪”等多元内容。有了这批人,再“运营式引入锤类创作者+给予早期流量”,推荐系统学习后完成泛化,形成正循环。
单列vs双列:容器决定分发效率(00:27:14 - 00:31:16)
俞伟川:快手曾是双列,抖音自17年即单列。我们内部也激烈讨论过。结论是:
- 容器差异影响生态与心智,AB test测不出“长期生态效应”。
- 单列全屏的“强插播能力”使泛化更快;双列更像社区、投稿率更高但分发效率弱。
抖音为何最大:简单、无脑、对标“无聊时间”的游戏(00:31:43 - 00:33:45)
俞伟川:抖音胜在“足够简单”,它在“无聊时刻”的主要对手其实是游戏。短剧火也因“我先把脑子存这”的心智。内容正向走向更强交互,但“无脑开刷”的底层动力非常强。
容器边界:哪些内容抖音并不占优(00:34:04 - 00:39:48)
俞伟川:抖音不能分发一切。
- 30分钟中长视频在B站更适配;
- 图文攻略在小红书更适配;
这是“容器心智+分发机制”决定的差异,给了B站/小红书并行增长的空间。
微视为何不行,视频号如何切入(00:35:01 - 00:37:06)
俞伟川:微视是0-1的独立App,早期“搬运+全系导量+弱算法”,缺少明确用户垂类与心智教育,难起量。反观视频号从“好友点赞视频”错位切入,借微信流量形成良性数据,逐步再做主Feed推荐,路径更巧妙。
“无脑题材”与字节主线(00:39:49 - 00:41:05)
俞伟川:可以说字节早期主线就是推荐系统。快消费、无脑题材带来更高消费频次和更快学习,让系统越学越准,形成飞轮。但这不是“宣扬无脑”,而是承认“放松场景”的巨大体量。
抖音、小红书、快手的并存格局(00:41:10 - 00:43:14)
俞伟川:小红书和抖音会并存,题材主张不同;快手与抖音容器趋同,更直接竞争,但两家都很大、习惯已固化,更像7:2:1式头部并存,很难“一家打死一家”。
快手双列的“平行世界”与商业化(00:42:30 - 00:43:27)
俞伟川:如果快手当年一直坚持双列,生态可能更像INS,但商业化效率会更差。从公司增长看,切单列没有错;对我们而言,也庆幸它没更早切。
知乎的泛化与“无脑场景”的再分配(00:44:00 - 00:45:18)
俞伟川:知乎从知识到讲故事的泛化方向是对的,但无脑消费场景大多被抖音瓜分,对PUGC娱乐位的竞争非常激烈。
“有脑”的成功产品?(00:45:20 - 00:46:23)
俞伟川:效率/办公类与游戏都需要“投入精力”,某种意义更“有脑”。但“沉迷难度”不同,比如微信读书“很难沉迷”。分场景看价值,不做简单对立。
社交大下注与摇摆:春晚赞助、红包、Story(00:46:23 - 00:48:50)
俞伟川:18-19年我们押社交到极致,甚至去竞标央视春晚(拿到第二赞助位),尝试用“发红包→加好友→Story互动”导社交。但上线前两周改成拉新增,战略摇摆导致两头不优,是个教训。
19-20春节大战:极速版、火山改名、全系导量(00:48:58 - 00:51:39)
俞伟川:为对冲快手独家春晚:
- 两周做出抖音极速版对打快手极速版;
- 火山改成“抖音火山版”;
- 集团“集卡”把稀有卡设计成“抖音卡”,头条/西瓜/皮皮虾等全量Push直跳抖音,全系给抖音导量。
极致打法+ROI为正+疫情留存(00:51:40 - 00:52:55)
俞伟川:我们红包投入是快手的两倍,现场一鸣还问“要不要花到100亿”。结果峰值DAU 4.7亿,LTV测算ROI为正,再叠加疫情导致的使用时长上升,留存非常好,成为决定性拐点。
(这体现了字节的一个特质:在关键节点“追求极致”。)
商业化飞轮:高AD load、正向投放、电商/本地生活(00:53:03 - 00:56:07)
俞伟川:18年抖音AD load已很高(“6出1/10出1”概率级),“新增→时长→商业化→再投放”形成正循环。19-20年直播起量,电商/本地生活顺势放量;之后我们发现主Feed可以直接分发“卡片”(人/电商/本地生活),精准度够就能转化。
事后反思:若能更激进,会更早押注直播(00:56:13 - 00:58:23)
俞伟川:我们对抖音的未来认知不足,做事偏谨慎。如果更激进,会更早在Feed直发直播,而不是只做关注入口,抖音直播可能更早爆发。
字节的组织感受:扁平、去媚、不设边界(00:58:23 - 01:04:14)
俞伟川:
- 组织极扁平,“不知道谁是VP”,弱化层级,**“去媚化”**带来“我也行”的心理,给年轻人极大机会。
- 随规模扩张,外部招人增多,文化被稀释是必然,但字节仍保持战斗力。
- 我们内部更喜欢说“行动原则”而非“价值观”。
一句话收获:极致,不是“大力出奇迹”(01:04:16 - 01:06:06)
俞伟川:如果只说一个词,那就是“极致”。不是“体力堆砌”,而是思考站位的极致:别人说年内涨10%,我们会问“如何涨2-5倍?”这种问题迫使你做“不破不立”的战略选择,这就是字节的可怕之处。
为什么选择创业(01:06:08 - 01:06:39)
俞伟川:经历抖音高速增长后,很难再接受慢节奏、汇报化的环境。我更想要纯粹做事的土壤,所以开始创业。
AI创业的判断:别把命脉交给“模型内化”(01:07:07 - 01:09:25)
俞伟川:过去一年我们反复想一个问题:如果做“AI作图/AI PPT”这类单点效率工具,模型内化后怎么办?很多工具看不清3-5年的壁垒。更可持续的路径是“做生态”:连接内容或连接人,像上个时代里电商/内容/社交平台都有各自生态壁垒。
Less AI的方向:用AI连接人与人(01:09:26 - 01:09:36)
俞伟川:我们的长期愿景是:用AI把任何人连接起来。沿着这个方向,我们做了Light这个产品。
Light:People Search AI Agent(01:09:36 - 01:11:22)
俞伟川:Light更像“你找人的小助理”。
- 典型用户:营销公司、外贸/B2B、猎头/HR等“找人-触达-转化”的角色。
- 能力:让大模型去使用ZoomInfo、Apollo、Crunchbase、PitchBook等数据库与SaaS,自动检索→筛选→找联络方式→AI代沟通。
- 我们把这类过程从“手工流水线”变成“Agent自动化流水线”,定位是People Search AI Agent。
——
注:文中保留了关键英文术语(如People Search AI Agent、DAU、AB test、Feed、SDK、Musical.ly、INS等),并在必要处给出中文含义。对个别ASR可能产生的姓名/名词误差(如“Lazy AI/Light”)做了最小化更正与说明。文内加粗为个人认为更关键、非共识或更有洞见的要点。
欢迎交流与合作
目前主要兴趣是探索agent的真正落地,想进一步交流可加微信(微信号:cleezhang),一些自我介绍。
本文发表于 2025-11-13_周四。